陈设艺术丨谢天:设计中的文化气质与精神气质 - 深圳陈设研究院 - 中国陈设行业推动者

陈设艺术丨谢天:设计中的文化气质与精神气质

2020年4月08日 陈设艺术设计研究院 浏览:

640 (6)

640(11)

谢 天
中国美术学院 副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国艺城市设计研究院 院 长
浙江亚厦设计研究院 院 长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 常务副主任



设计中的文化气质与精神气质

——从西湖国宾馆到 G20 主会场设计随想

Cultural Temperament and Spiritual Temperament in Design

——From West Lake State Guest Hotel to G20 Main Venue Design



      2016 年 9 月 G20 领导人峰会在杭州召开,这是 G20 峰会首次在中国召开。本人作为一名设计师,有幸主持了 G20 主会场陈设设计及相关配套宾馆的室内设计。作为国家级的重点工程,又是接待各国领导人的特殊场所,G20 空间中承载着太多的希望与诉求,尤其是主会场空间,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情况下的室内空间。上升到国家层面,其一切都具有了政治意义,就像 2008 年的奥运开幕式,其意义已远不是单纯的文艺表演了。国家层面的大国风采、地方层面的地域文化、制作层面的巧夺天工,都需要在设计中充分地展现。

      纵观整个 G20 项目,艺术陈设种类之杂、数量之多、规格之高、时间之短都对设计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种类包括家具、灯具、靠垫、摆件、文玩、雕塑、文案、日用品等几大类,涉及几千余件物品。如何组织、分类;中国文化如何表达、选取哪些元素、整合哪些内容,都需要设计师去思考、明确。

      我们将本项目按空间进行类比,分析其中的异同,提出立足本土、强调文化、铸造神韵、融合生活的基本设计理念。不同的功能,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与侧重层面。具体地说,将杭州的湖光山色、人文荟萃、诗情画意蕴含其中,将祖国的民族精神、历史厚度、文化自信铸造其中,将设计深入生活、融合形式、乘势而变的规律交织其中。

G20 项目根据会议流线由接见区、主会场区和午宴区三大部分组成,分别各取“礼”“合”“仁”作为空间意象,将传统文化、大国历史融入空间之中。户外旗杆底座采用良渚玉琮形象,杆头是三潭印月的石塔形象。接见区的“礼”,取“礼仪之邦”之意象,以水为具体表现元素。其演绎方向分为中方领导人和外方领导人两方面。其中中方领导人以地域性杭州特色为表达内容,表现西湖、钱塘江等水文化,外方领导人以强调大国风范中国精神为表达内容,以抽象的水形式表现。同时,铜鼎、玉璧、瓷瓶等一些艺术摆件作为礼器,迎客松作为迎宾之道陈列其中,加深了空间的文化意象。主会场区的“合”取“天人合一”之意象,以山水精神为主要表现元素,其演绎方向也分为中方领导人和外方领导人两方面。中方领导人以江南特色的山水艺术表现,体现娟秀雅致的特点;外方领导人以现代山水表现,表达国际化视野和与时俱进的含义。主厅在主背景及四周墙面上设置传统山水雕刻,展现中国的壮丽山河与大国风范。同时,21 米直径的会议和桌椅也采用传统家具形式,以紫光檀制作,围合成圆环形,会议桌侧壁也雕刻山水纹作腰线装饰处理。荷通“合”,也取“君子和而不同”之意,因此荷花元素作为辅助性元素在空间中作相应表达。午宴区的“仁”有心怀天地之大爱的意象,仁者乐山,也有“高瞻远瞩,以观天下”的意思。我们采用云山作为主要表现元素,主背景之云山国画,坐具之云纹织锦,吊顶之云山环壁。同时,以二十四节气作辅助元素,分绘于四周墙面,作为中国文化的补充陈列其中。 主厅各国领导人会议桌、椅及文案也是设计的重点,是零距离表达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我们选择明式家具中的圈椅作为领导人的坐具,配以坐垫,符合现代功能需求。而文案则更是传统文化的集萃,书写区以两头为玉制的传统国画卷轴的形式展开,配以一对玉雕如意的镇纸。呼叫器设置成玉制传统印章的形象;笔筒为竹制,设计成江南小舟的样子;茶具为青瓷镏金走边。整个设置宛如传统文房,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另一方面,设计中将生活体验提炼成设计元素,尤其是童年的记忆,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记忆,也有一些细节的记忆,融合于设计中。同时,强调对文化的思考,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思考,以及与现代文化碰撞中的思索。第三是对环境生态的思考,其实这一点也是站在价值观上的环境观,当然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手段。
在 G20 陈设与宾馆设计这几个项目中,这三个线索也蕴含其中,然而将这三个线索汇聚在“竹”“玉”“瓷”“山水”等元素中,这一切并不是同时的,表现形式也是有隐有现的。设计有自己的语言,但话并非越多越好,口若悬河是一种能力,沉默是金也是一种境界。


20211207_030014_006

20211207_030014_007

20211207_030014_008

 G20 项目


在 G20 项目中,首先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是中华民族精神人格的体现,也是杭州江南文化的体现。由竹想到了人,想到了品格,再延伸到文化,于是就有了外方领导人会场休息室的毛笔装饰,有了主会场文案中的竹制笔筒和竹制杯垫,有了午宴厅的铜、竹榫卯构造的桌牌。因此说,在 G20 项目中,竹是一种民族文化和杭州元素的体现,是以一种艺术品的形式体现,这一条线索是显的。而材料的生态性与童年的记忆性是作为隐性的线索存在的。
在以西湖国宾馆为首的配套宾馆空间设计中,地域文化与人文生活则是空间展现的重点。整个建筑群落是 19 世纪 50 年代著名建筑师戴念慈设计的。国宾馆 1 号楼为传统建筑院落式布局,建筑单体尺度不大,空间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既要体现其庙堂之气,还要表达与之相契合的历史厚重感,更重要的是符合湖畔之淡雅与清静。国宾馆 1 号楼分为两个区域,其中甲部为国家领导人使用,乙部为随从人员使用。我们在门厅、楼梯等公共空间上适当采用一些传统纹样造型,其数量不可繁复,以防堆砌之感;其内容也有讲究,不能流于俗套,以体现其庙堂之气。国宾馆在建造之初就有一个装饰纹样一直沿用至今,即麦穗。我们在改造过程中也同样保留了这一独特的元素。会议厅等空间造型以直线型为主,强调形体的序列感与统一性,色彩以浅色统一。而在客房等空间则多以白色为基调,结合灯光、陈设点缀,空间素淡雅致。整体空间序列色彩上以浅色系和一系列灰色系统一,格调上围绕着一个“雅”字展开,将国宾馆的典雅、日常中的优雅、西湖的风雅、杭州的文雅与设计的淡雅融合于空间之中。

20211207_030014_009

20211207_030014_010

20211207_030014_011

 G20 项目


而大华饭店在最初的方案中,我们考虑了相当多地域文化与历史情怀的元素,以及可持续再利用的手法。但在业主的坚持下,最后还是改成了豪华的新古典风格。诚然,时至今日,这种风格还是很畅销的,但我更想做有我们自己文化属性的空间,因为这才是我们血液里流淌着的、骨子里特有的东西。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在空间的细部造型上使用了大量的传统装饰手法,尤其是一些装饰线型的设计手法,整个空间有着一种中西合璧的民国风情。而总统楼则是江南的中式传统风格,空间流露着一种端庄大方的气质。从民国风到传统江南,大华饭店可以说是杭州某个时代的缩影。

20211207_030014_012

20211207_030014_013

西湖国宾馆


20211207_030014_014

20211207_030014_015

大华饭店


在西湖柳莺里酒店的室内设计中,则以一种江南生活的面貌呈现,一些江南特有的元素贯穿于空间之中。前面提到的“竹”元素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与 G20 项目不同,竹除了作为士大夫精神品格体现之外,同时还具有完全不同的另一面,我称之为民艺精神或民间精神,这是一种处庙堂之外的亲和,是一种接地气的朴素,也是我童年的记忆。它的廉价、易加工,构成了江南民间最常见的各种生活器皿,这种手工制品渐渐被各种各样没有感情的工业制品所代替,留在了我童年的记忆里。对我来说,民艺不仅仅是某个器皿,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生活、一种情感,是一种熟悉而久违的记忆。西湖柳莺里酒店的环境唤醒了童年的记忆,湖水、绿树、青草以及体量不大的建筑,与它朴素的造型,构成了非常和谐的尺度。因此,我对西湖柳莺里酒店空间的改造是从竹的材料性入手,这种思考与民间对竹的思考是相同的,关键在“用”上作文章。当然,物尽其用自然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制造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地板、屏风、护墙板、吸声板,甚至桌、椅都是这一设计原则的产物。使用这一手法的同时,对装饰品的思考与设计中更多的是对童年时光的追忆与隐喻。这一思路可概括为“童年—民艺—竹制品—竹制艺术造型”这一思维逻辑,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墙面设计了一组五十余个大小不同的斗笠编织,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站在它面前,我听到的是雨水打在斗笠上的沙沙声,闻到的是青草与泥土的湿润——“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另一方面,竹制品良好的生态性与低廉的造价优势也是我考虑的重要方面。生长周期快、可降解是未来设计用材的重要趋势,也是科学绿色设计发展观。同时,竹制品的使用也满足了造价的限制,在营造高雅格调的同时,资金投入还是较为经济的。


20211207_030014_016

20211207_030014_017

20211207_030014_018

20211207_030014_019

20211207_030014_020

20211207_030014_021

20211207_030014_022

20211207_030014_023

20211207_030014_024

20211207_030014_025

杭州西湖柳莺里酒店


因此说,西湖柳莺里酒店的设计中,竹是一种民艺与童年记忆的体现,是一种材料性的体现,这条线索是显的,作为艺术性是半隐半现的,而作为生态性基本是隐性的。整体来看,以上的这些项目因功能不同、需求不同,加上建筑本身的情况和业主的因素,最后呈现的面貌迥异,但在其文化溯源上是相通的,它们的精神特质也是类似的。做中国的设计、做中国人的设计,在生活中寻找设计灵感,在历史中展开设计思考,在传统中进行设计创新,在文化中坚守设计理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设计出真正反映这个时代的设计作品。


更多精彩内容,详细文章见:

《建筑与文化》杂志、知网、万方


640(7)


     《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深圳市陈设艺术设计研究院《建筑与文化》杂志达成战略合作,承担该国家级期刊杂志在深圳地区的所有运营工作,开展设计学术交流。
合作:15818512928
投稿:13632827667
邮箱:szchenshe@qq.com
Copyright ©2021 szchensh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1006877号